朝齑暮盐(断齑画粥)
2022-08-07 00:43:10来源:延边网
断齑画粥这是一个汉语成语,语出〔宋〕释文莹《湘山野录》:“范仲淹少贫,读书长白山僧舍,作粥一器,经宿遂凝,以刀画为四块,早晚取两块,断齑数十茎啖之,如此者三年。”该成语的典故是什么?范仲淹又何许人?宋太宗端拱二年(989年),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。淳化元年(990年),其父范墉因病卒于任所,母亲谢氏贫困无依,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,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,范仲淹也改从其姓,取名朱说(yuè)。两年后,继父朱文翰任职届满,返回故乡。于是,朱说母子随同来到了朱文翰的家乡长山县,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。此后,范仲淹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,并励志苦读于醴泉寺。因家境贫寒,便用两升小米煮粥,隔夜粥凝固后,用刀切为四块,早晚各食两块,再切一些腌菜佐食。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,范仲淹得知家世,伤感不已,毅然辞别母亲,前往南都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求学,投师戚同文门下。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,就用冷水洗脸,没有东西吃时,就喝稀粥度日。如此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,范仲淹却从不叫苦。经过苦读,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进士及第,授广德军司理参军。为此,范仲淹挥笔写下《寄乡人》:长白一寒儒,登荣三纪馀。百花春满地,二麦雨随车。鼓吹前迎道,烟霞指旧庐。乡人莫相羡,教子读诗书。后来,历任兴化县令、秘阁校理、陈州通判、苏州知州等职,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。皇祐四年(1052年),改知颍州,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,年六十四。累赠太师、中书令兼尚书令、楚国公,谥号“文正”,世称范文正公。留357篇诗文、86条名句。其中,就有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之千古名言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“断齑画粥”读[duàn jīhuázhōu]。其中:齑:形声字,《说文》曰:从韭,齐声。本义是指用酱拌和所细切的菜或肉。比如:韩愈《送穷文》:“太学四年,朝齑暮盐。”这里,指腌菜。画:同“划”,须特别注意,应读[huá]而非[huà],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五版第584页,现在很多地方标注读[huà],是错误的,【动】用尖利物把东西割开,比如:划玻璃;手上划了一个口子;划火柴;用筷子把掉在桌上的菜划去。该成语,又作“划粥断齑”,用来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。含褒义。近义词:节衣缩食反义词:挥霍无度、挥金如土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