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社区 > 二人台走西口(走西口)

二人台走西口(走西口)

二人台走西口(走西口)走西口最早反映这一现象的是民歌。山西陕西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关于走西口的民歌。如山西民歌《心上难活想起家》,《好好的夫妻被拆散》,《提起哥哥走西口》、《真魂跟上你走了》。最典型的要数山西河曲民歌《走西口》。二人台《走西口》就是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。这首民歌很可能有生活原型:“家住在太原,爹爹孙朋安,生下我一枝花,名叫孙玉莲,玉莲一十六岁,刚和太春配成婚……”人物有名有姓有地点,还有真实的生活细节,这为形成戏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
至今流传的河曲《五人走西口》是在李有润版本上的扩展。河曲二人台演出的《五人走西口》有孙朋安、孙朋安妻、玉莲、太春和二姑舅。开头是太春上街与玉莲巧遇,一见钟情,两人定下巧计:玉莲装病,太春假装医生,让爹去请太春来看病,然后成亲。太春接到二姑舅的来信,要走西口谋生。玉莲挽留送别,嘱咐叮咛。最后一段是太春和二姑舅西口路上的见闻,内容接近于李有润的版本。
还有内蒙古西路二人台中由贺斌口述整理的“六人走西口”。人物是孙朋安和孙妻,太春和玉莲,二姑舅和货郎。情节是以算卦看病为生的太春某日外出算卦,巧遇少女孙玉莲,二人一见钟情,于是定下计,玉莲装病,让父母去请太春来看病,二人瞒过父母私定终身,后因生活所迫,太春要出口外谋生,在归化城(今呼市)住了三年,捎回信要玉莲绣荷包,最后就是玉莲从货郎买了线绣荷包。情节也是三部分:“成亲”,“离别”、“绣荷包”。与前2个版本不同的是详细交代了太春和玉莲成亲的过程,有了大的发挥。太春到玉莲家后假装看病实质是调戏玉莲,其中增加了许多喜剧戏谑成分。但太春与玉莲的“成亲”与太春要“走西口”2个情节间缺少过渡,使情节出现断裂现象。最后一段《绣荷包》其实是二人台的1个独立的小剧目,生硬对接在结尾处于前面内容并不统一,实为狗尾续貂。总的来看,这个版本人物多,情节多,但结构松散,内容臃肿,没有着明确统一的主题,是民间艺人改编的不成功例子。

现在舞台上广泛流传的《走西口》是经过许多的新老文艺工作者的改编发展,并经过许多演员多年来的演出实践后的剧本。该本掐头去尾,可谓去粗取精。前面删掉了太春看病和私定终身等冗长情节,后面删掉“太春和二姑舅西口路上”的情节,只剩下“离别”一节,并进行了丰富。


改编本注了从内心刻画人物,虽然去掉了太春和玉莲成婚的情节,但突出了他们是新婚夫妻,正是情意绵绵之际。玉莲在家里等着太春回来,心慌意乱。结果太春回来后惴惴不安,有心腹事不敢跟玉莲说,玉莲左右猜测:
往日回来笑满面,
今日回来为何不喜欢?
莫非是在外边,
哥哥你受了风寒。
然后又以为太春是“腹内饥”、“走路乏”、“嘴干口渴”、“和人吵嘴”、“是小妹妹得罪”,最后太春道出真情:

妹妹莫犯疑,
哥哥有话对你提,
我有心走口外,
问你愿意不愿意?
这一段是改编本新增的情节,表现了新婚夫妻细腻的恩爱深情,并交代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。和后面玉莲对太春的反复叮咛嘱咐节奏相同,浑然一体。使情节更完整,内容更充实。由于删掉了前面“成亲”一节,而突出了后面“离别”的情节。这是《走西口》最精彩最核心的一段。

听说太春要走西口,玉莲先是不同意,最后留不住,只好给太春打包铺盖,然后梳头,然后是细致入微的嘱咐,最后送太春出门作别,戛然而止,余味无穷。
改编本是1个最成功的版本。通过增删,内容上由原来以说笑为主的喜剧变为严肃的正剧,突出了悲剧气氛,使主题变得深刻。从结构上看由原来的松散断裂变为完美无缺,对人物感情把握准确,刻画细腻。情节生动感人,催人泪下,线索单纯集中。是地方小戏中难得的精品。
总之,改编本真正起到了去粗取精,画龙点睛的作用,是民间文艺作品整理的典范之作。从此二人台《走西口》成为1个定型的保留剧目,成为二人台的代表作,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久唱不衰。

请观看二人台走西口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